《2005年中国画艺术年鉴》黄欢访谈录
自我评价:用心感悟世界,用情表达生命。
画外嗜好:摄影、电影、音乐、读书、游泳、跑步、种花、自助游。
采访时间:2005年10月5日·下午
采访地点:北京·黄欢画室
张志华(以下简称张):从你的简历上我发现你一直在美院读书,谈谈你的感受好吗?
黄欢(以下简称黄):从1992年考上美院附中,到今年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第十三个年头了。中央美院一直是我心目中的艺术圣殿,我不仅喜欢这个学校和学校中的老师,也感觉在这里有我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我的艺术学习和实践在美院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美术学院附中时期,为我在素描和色彩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写实造型基础。第二个阶段是在国画系读本科时期,使我深入理解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内涵,并在造型表现上调整了思路,在笔墨语言上进行反复锤炼。第三个阶段是在美院读硕士研究生时期,导师李少文教授拓宽了我的创作思路,推进了我绘画语言的形成,把我真正的引领上了艺术创作的领域。现在,我在读“中国画的发展”这一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在艺术的实践和理论两个领域中寻找中国画革新的契合点。
张:你心目中理想的美术教育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黄:我认为李少文教授给我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因为他不仅学识渊博,对艺术的分析和理解深刻而透彻,而且非常敬业,他热爱每一个学生,带着自己深厚的情感对待教学工作,对学生是那么真诚而无私。此外他的教学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给予巨大的发展空间。读硕士研究生时,他鼓励我去安徽接触制造传统宣纸并进行创作,还安排我去江西景德镇学习陶瓷工艺并体会绘画在立体空间上的表现思路,又为我创造条件在山东淄博了解制陶规律并进行陶塑创作,包括支持我在版画系学习和实践木板创作……他从艺术材料的选择、题材的关注,以至表现的手段等方面,都能根据我的思路和现有的能力加以点拔。这样一来,就把人的潜能和个性诱发出来了,而不是提前设定一个界限硬让学生往那一方面靠近。
张:可是强制性的引导教育也有相当成功的范例啊。
黄:但那只能是牺牲大多数人,成就一两个人。艺术教育属于人文教育,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文化品格和文化修养,不仅仅是强制性的技能教育。艺术反映的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内容,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就具有了不同的个性特点,个体将自己的个性充分地表达在媒材中,这就形成了艺术品,所以每个人都是不能被替代的,可以说,每个艺术创作者只有唯一性。
张: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母亲起了很大的作用吧?
黄:对。妈妈是一个油画家,是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她在我年幼时给予我很重要的美术教育,影响了我一生。四岁起我就在她的鼓励下画速写,锻炼了我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这些影响贯穿了我美术活动的各个方面,使我受益匪浅,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她的教育方式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开放型的,她不干涉我的喜好,而是给了我艺术的眼光和思路,这有助于我对生活和艺术本身感悟习惯的形成。她的影响是精神性的,是渗透型的,而李少文教授的影响对我来说则像一种催化剂,是激发型的。
张:可以谈谈你为什么选择中国画吗?
黄:最初我认为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学习中国画是一种最具优势的选择。不仅有著名的老师言传身教,还有深厚的传统资源可供揣摩领会,这是我考美院时的想法。2001年参加了“成都双年展”后,我的想法有所改变。在相当大规模的综合性艺术展中,我看到了自己作品的不足,也看到了中国画在整个现代艺术发展中的现状,感触到随着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中国画越来越受到国际瞩目的同时,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在当今世界绘画史上,中国画所受的关注程度与中国画自身的价值是不相符的。在这一点上,需要中国人自己做出努力。另一方面,就绘画史的发展规律来说,中国画还没有发展到巅峰,还没有和多种材料对接,也还没有走到真正的现代绘画的制高点,我们可以去开拓的领域还有很多很多。
张:你对中国画这个概念怎么看?
黄:我曾与李老师讨论过中国画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李老师认为,不管是何种题材、何种材料,只要是中国人画的画都是中国画。他举了个反例:毕加索用毛笔和宣纸画的画就不叫中国画,因为他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西班牙的。任何人都离不开传统的“根性土壤”。导师对中国画的界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种定义相对来说宽泛了些,比如中国人用油画材料画的画可以被称为中国油画。我认为中国画的精神有两点,一是笔墨精神,它在画面上产生的效果和独立的审美特性是古代中国绘画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二是思维意识,现代西方画家在他们的绘画中运用到中国的散点透视以及在一个平面中表现不同时空的这种东方思维现在已经被人们认可了,而我们却一度追随西方绘画的表现效果,甚至淡忘了我们本来擅长审美思维。
我以为中国画的这两点精神还是要守住的。要使中国画的民族性更强烈,还应该回到传统中去寻根。中国画并不是单纯的东方式形式,它还表达了一种中国人关照自然的态度,把自己与对象融合为一体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中国画的精神,笔墨和意象造型等实际也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
张:能不能谈一下你的艺术主张?
黄:我有两个艺术上的思路:首先绘画应该是画家精神层面的表现,我不太喜欢绘画成为文本或者口号,它应该反映作者本身的情感、性格等精神内容;二是艺术是为大多数人的,现代艺术里有的作品是为极少数人的,我认为它们没有太多意义。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我不知在画册中看过多少遍,但是真地站在它面前时,我还是流泪了,我想或许一个农民站在那儿也会感动得流泪。真正好的艺术品是会影响别人的,而不是使人感到特别恶心或者费解。
张:你认为你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黄:我一直是选择走两条路线,一条路是倾向于写实的,表现自己对世界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多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为原型;另一条路是倾向于表现自己每个时期的心绪,并以同时期的人体写生为参照。后来这两条路越来越靠近,几乎走到了一个方向上来。在研究生期间,我一方面画写实的肖像画,另一方面画比较轻松的浪漫主义题材,在冷清、雅致的画面上表现少女生活,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写实的肖像画上最开始是画“爱人同志”系列,表现夫妻两人相似的精神状态和面貌。与此同时,我画了“白玫瑰”的心情系列,表现比较忧伤的情绪。之后的一个阶段,我开始创作《芥子园工厂》,画美院里熟悉的人们,包括老师、学生、后勤人员等等,当时的创作初衷是想探讨在同一个环境中不同社会职能的人,其容貌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时关注到清代《芥子园画谱》中有《写真密笈》,总结了传统中国人物肖像画的表现规律,于是我借助这些美院的人物形象发展了我的《芥子园工厂》,将五官分类归纳进行整理,形成对现代人物肖像画技法的重新整合,可以说这个创作是带着一些游戏心态来做的。同时期,我还创作了“不要飞”系列,画中有鸟的形象,表现自己对往事的留恋,情绪是怀旧的,人物没有任何表情,动物与人的关系暧昧不明,画中的人物都是女性,动物代表男性,所以这个系列的画想表现的是去除性别之后的人际关系。之后,我的写实路子是根据贵州人物写生而创作的“巴沙日和”系列,以及浪漫主义的“明天更漫长”系列,通过这两个系列的画,我想表现女性在家庭中、社会中平静而乐观的生存状态,也是想影射自身的一些生活状态吧。接下来创作了《在别处》系列,在画中表现人体中手与脚的局部,这时的造型已经开始向写实转型,我认为手与脚比人的脸更能表现出人真实的心绪,画面中表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矛盾心态。现阶段我正在画《鸟——人》系列,通过人梦想长上双翼变成鸟来表现人的一种贪欲。我希望在作品中把写实造型与主观情绪的表达融合在一张画面当中,一方面,具象的形象中会传达出自我的心绪,另一方面这种情绪的表现也不那么个人化了。
张:目前的创作情况存在着哪些问题?今后的创作打算是什么?
黄:我感受我自己的作品有一些“温”,要表达的思想还有些模糊,可能要从形象与绘画语言中找到一个更为恰当的契合点。对未来创作的设想,一是希望自己的想法在画面上最好能表达地更明确一些。第二是希望能够使平面的画在立体的空间中得到呈现,甚至具有一定的时间性。总地来说,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现代人接受和喜欢现代的“传统中国画”。我越来越赞同这样的观点,就是绘画是要让多数人感受到美的。
张:你对艺术批评是怎么看的?
黄:我认为艺术批评能够提示给我一些自己原本意想不到的潜意识里的东西,有助于我反思创作理性层面的内容。范迪安老师曾问我,我的画是不是有诗歌作依据,或是看了神话故事之后创作出来的。我当时回答说没有,可是过了几年,我发现这些画里面的幻想成份确实与神话在某个层面上有对接关系。还有评论家说我的画中有宗教意味,并与我讨论作品中反复出现动物的缘由,这些都引起了我目前对创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